2025年9月25日,由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(IHFCA)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(China SAE)联合主办,Hydrogen Mosaic、Forvia Hydrogen Solutions、Hy24、Mincatec Energy 及GL Events联合支持的“HydrogenSphere 氢境 2025——构建全球氢能生态系统”首届会议,在法国巴黎Radio France总部圆满落幕。本次会议汇聚全球氢能领域核心力量:近百位代表来自五大洲17个国家,其参与的氢能项目覆盖超40个国家;37位嘉宾带来深度分享,最终实现“经验共享、合作搭桥、伙伴签约、项目赋能”等多重成果,为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开幕式由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欧美区CEO Benny Oeyen主持,多国嘉宾致辞聚焦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价值。
中国驻法使馆公使衔参赞郭晓林致辞中指出,中法在氢能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上具备广阔合作空间,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,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项目落地。
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罗晓丽处长在致辞中指出,中国发布实施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—2035 年)》,推动氢能“制储输用” 全链条发展,2024 年全国氢生产消费规模超 3650 万吨,加氢站达540余座、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约2.4万辆,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清洁氢源,探索工业、交通等场景应用。
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工业脱碳团队负责人Deger Saygin强调则提到,全球氢能产业需加快政策协同,破解监管壁垒与技术成本难题。
开幕式同期举行合作签约与会员授证仪式:IHFCA与Green Hydrogen India签署合作备忘录,将在氢能项目落地、技术交流与标准对接上深化协作;Mincatec Energy正式获颁IHFCA会员证书,标志其金属氢化物固态储氢技术进一步融入全球氢能生态。
主旨演讲:技术与场景创新引领规模化路径
主旨演讲环节以“氢能政策动态与生态进化”为核心,三位嘉宾从全球实践、区域布局与企业落地维度分享洞见。国际能源署(IEA)能源技术分析师Jose Miguel Bermudez Menendez指出,全球氢能投资已形成一定规模,但可再生制氢成本仍高于灰氢,需通过“政策补贴+技术迭代”双轮驱动,同时肯定中国在商用车领域的燃料电池推广经验为全球提供了“场景先行”的范本;H2 Antofagasta总裁Johan Dreyer介绍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地区“风光氢一体化”实践,依托当地丰富光照资源推进项目建设,计划推动氢出口至欧洲,强调“资源端与需求端直连”及液氢基础设施标准化对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关键作用;戴姆勒卡车副总裁Manfred Schuckert展示氢能重卡最新进展,明确液氢储运是重卡氢能化的核心方向,正推动其纳入ISO国际标准。
FORVIA与MINCATEC Energy亦分享前沿解决方案:FORVIA氢能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Yves Dumoulin提出“务实分步推进”思路,强调氢能价值链各环节需联合突破,避免单一主体盲目推进大型项目;MINCATEC Energy CEO Yann Genninasca介绍金属氢化物固态储氢技术,其模块化设计在安全性与成本控制上的优势,为中小场景供氢提供新路径。
专题研讨:破解落地难题,多领域共识加速形成
圆桌讨论一:车企在氢能应用规模化中的作用
与会车企及相关代表指出,需以车队化运营、回站补能、长里程重载等高频高价值场景先行,跑通项目现金流;“车辆+补能+服务”一体化模式可提升项目可靠性与可融资性。氢价是核心约束,需从制氢端(依托低价绿电与负荷管理)、储运端(加快液氢/管道/母子站体系标准化)双向降本,中期通过多场景示范提升利用效率,推动供应链降本;燃料电池在中长途、固定线路、重载及寒冷地区优势显著。
圆桌讨论二:能源巨头掌舵生态构建,全链条整合是关键
行业共识“全链条思维是项目成功关键”,并分享欧洲“绿氢走廊”实践——能源企业联合布局制氢项目,通过管道输氢至工业场景、配套液氢终端供重卡加氢,实现“工业+交通”用氢协同。同时呼吁加强跨区域合作,参考“西氢东输”构建全球氢能贸易网络,统一绿氢认证标准;能源企业需通过长期购氢协议为制氢项目提供稳定现金流,吸引资本参与。
圆桌讨论三:融资赋能氢能未来
三要素突破可融资性瓶颈,与会者分析,全球氢能投资虽增长但集中于欧美及中国,且以大型项目为主,此类项目常通过“政府担保+用户预付费”降低投资风险。提升可融资性需突破技术不确定性(中试项目验证)、政策稳定性(增强资本信心)、市场需求确定性(创造初始需求)三大障碍;各国税收抵免、专项基金及“氢能保险”等金融工具,可降低融资成本与项目风险,助力资本入场。
圆桌讨论四:模块化分布式成破局关键,标准化护航中小项目
本环节聚焦“氢能项目规模化与可融资性”,与会者一致认为“从小处着手”是破局关键,分布式、模块化项目更易获资本青睐,典型模式包括与本地产业合作就近供氢(保障收益)、“沼气掺氢”等小型项目(回报稳定,适合中小资本)。银行融资侧重“风险可控”,偏好“技术成熟+需求稳定”项目;建议项目方通过第三方技术认证、叠加政策补贴降低风险与偿债压力。此外,需加快国际氢能标准制定、推动设备模块化设计,解决设备兼容性差、成本高问题。
圆桌讨论五:标准协同破壁垒,避免过度监管促创新
围绕“氢能标准与监管体系建设”,全球标准“差异大、落地慢”制约产业发展,如不同地区绿氢认证与碳强度核算方法不同,增加跨境贸易成本,建议建立“碳强度核算互认机制”。标准制定需遵循“性能导向”,聚焦核心指标而非限定技术路径,为创新留空间;同时呼吁简化低压力固态储氢项目审批、加强部门协同,避免过度监管增加成本,加快ISO/IEC国际标准推进与区域标准互认,助力全球合作。
颁奖与闭幕:表彰创新成果,共启氢能新征程
本次会议同期颁发“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奖”,共9项技术成果从众多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,覆盖氢能“制储输用”全链条,彰显行业技术创新方向。获奖项目包括:
氢积电与重塑能源联合开发的“氢燃料电池离网超充站”(氢能与超充技术融合)、
海德氢能的“新一代先进电解水制氢系统——氢舟 ”(插片式电解槽结构创新)、
海力达集团的“加热型排气排水阀”(寒区燃料电池应用瓶颈破解)、
FORVIA的“大容积高压车载储氢瓶”(重卡长续航储氢解决方案)、
本次“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奖”获奖项目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,更具备产业化潜力,将为氢能成本下降、场景拓展提供重要支撑;未来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将持续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,推动获奖技术的落地与推广。
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在总结环节以“驱动未来:中国氢能交通发展路径”为题进行分享,以“政策—示范—生态”为主线分享中国实践:在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等顶层设计引导下,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持续推进,全国已建成加氢站540余座、推广燃料电池汽车逾2.4万辆;中长途、重载与冷链等场景的工程可靠性与商业潜力正在被验证。围绕成本与氢价这一共同痛点,她强调一体化降本:源侧依托低价绿电与灵活消纳降低制氢成本,侧重贴近需求侧的园区/干线示范,提高站网利用小时,带动供应链进一步降本增效。
面向下一阶段,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将按“六个发力点”推进全球协作:一是政策倡导,推动有利于燃料电池与氢能生态的制度与激励;二是战略洞察,输出面向产业决策的前瞻研究与核心指标;三是公私合作与示范,组织跨行业与跨区域试点,验证可复制商业模式;四是领导力与伙伴网络,链接全球产业与资本,赋能创新主体成长;五是标准与监管,加快国际互认与关键环节规则完善;六是重点部署,以交通领域规模化带动,叠加共性技术研发,并将应用延伸至更广泛场景。
本次HydrogenSphere氢境2025搭建了全球氢能高效交流平台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,凝聚政策、技术、融资等领域共识。未来,IHFCA将持续发挥国际组织作用,推动全球氢能资源整合与合作落地,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。
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